文化中国行·年味非遗丨娄底涟源湘剧:湘音古韵 演绎戏梦人生

来源: 娄底市文旅广体局  作者:  日期:2025-02-18  属于:湖南 点击: 

涟源湘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南屏五岭之巨,北仗雪峰之险”的湘中古梅山地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

作为湘剧在湖南独特的一枝,涟源湘剧在经典剧目、声腔、音乐等方面继承了湘剧的传统艺术,但因地域方向不同,深受民风民俗影响,融合了梅山武术、冷江傩戏、湘中曲艺等艺术成分,演出剧目多为反映劳动人民诉求,贴近时代、生活,通俗易懂。表演风格粗犷激昂,白口多用方言俚语,其唱腔在湘剧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了梅山山歌的音乐元素,更为清澈、圆韵、委婉动听,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其主要剧目有《李三娘》《拜月记》《金印记》《三打白骨精》;新编历史剧《烧车御史》《招贤记》《孟丽君》《千里寻党》等。著名戏剧家范正明称“涟源湘剧”是“湘中腹地最有生命力的独特山茶花”。

如今,涟源湘剧已经成为当地居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春节期间,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都会举办演出活动,给观众呈献一场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戏曲盛宴,感受非遗的魅力。

“我们剧团每年都会开展送戏曲进万村、送法下乡、送戏曲进校园、送戏曲进社区、送戏曲进景区、周末剧场等多场惠民演出,年均演出近两百场。”涟源湘剧传承人罗立新说,“今年春节的周末剧场,展演了湘剧《描容》《打猎》《回书》《柜中缘》《拦马》等经典折子戏,老百姓都很喜欢。”

2.jpg

涟源湘剧惠民演出。

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前身是涟源湘剧团,成立于1950年。从那时起,一代代艺术家走进群众当中,送上一出出直抵人心的精彩表演。300余年来,涟源湘剧传承10余代,谱系清晰,代有名伶,他们以执着与热爱传递戏曲之美,为涟源湘剧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罗立新是涟源湘剧第七代传承人,出生于艺术家庭的她,从小受到来自父亲的艺术熏陶,1980年进入涟源市湘剧团,跟随父亲学习湘剧打击乐,至今从事湘剧艺术工作40多年。谈起这个伴随她大半辈子的工作,她感慨地说:“我是女承父业,如今女承母业,我女儿也耳濡目染,经过努力成为了涟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的一名演员,也是涟源市级非遗传承人,一代代生生不息,让我颇感欣慰。”

为了弘扬和传承湘剧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湘剧,喜欢湘剧,让湘剧艺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罗立新退休后,把非遗传承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主业”,带着打击乐器走进校园、走进乡村、走入社区。多年来,罗立新先后为涟源市长春联校、民主学校、双江学校、新新学校、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川门村、七星街镇才传宁艺术团、阳光家园残疾人艺术团等40多家学校和单位免费传承湘剧打击乐艺术课5000余节,参训学生达3万多人次。

“学习湘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的自我提升,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够保持热爱,坚定信念,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湘剧艺术的传承者和创新者。”罗立新说。

中心创作生产的湘剧《热土忠魂》《篾匠闯兵营》《桃李争》《兵妈妈》等剧目荣获湖南省“田汉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剧团曾连续三届九年被评为全省好剧团。2019年,该中心被评为全省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2015年,中心创作排演的《烧车御史》一经推出,“艳惊四方”,先后获第五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湖南省廉政文化优秀作品一等奖,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2016年7月,《烧车御史》独家代表湖南参加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充分肯定,获观众朋友和戏迷高度好评。被誉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新编历史反腐题材”优秀剧目及“小剧团大作为”之称。同时,《烧车御史》“晋京演出”获评“中国好戏”2019年度优秀作品。

1.jpg

《烧车御史》在北京演出。

涟源湘剧传承人李慕春就参与了《烧车御史》在北京的演出。李慕春11岁考入涟源县蓝田中学文艺班,师从涟源湘剧第六代传承人梁永莲老师学习戏曲基本功,在老师的影响下深深地爱上了戏曲艺术,从此走上艺术之路。

对于涟源湘剧的未来,李慕春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着重人才的培养,有志于学习涟源湘剧的年轻人应该潜心学习,加强训练,多参与排练和演出;二是要多多参与艺术的交流,拓宽眼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是要扩大非遗传承的范围。”

涟源湘剧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湘剧艺术的持续繁荣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涟源湘剧积极拥抱变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了传播渠道,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份古老艺术的魅力。

李慕春表示,“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这个平台,使我们的涟源湘剧传播得更高更远。让全世界都了解我们的涟源湘剧,爱上涟源湘剧,让涟源湘剧走进千家万户。”

走近涟水河畔,涟源湘剧如同一股不息的文化清流,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及图片,目的在于宣传国家旅游政策,传递更多旅游信息,展示祖国大好河山,传播中华传统文明,推广旅游企业品牌和产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立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