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韵环 吴佩珏
正在建设中的江口沉银博物馆,预计2025年6月开馆。
纪念苏东坡诞辰988周年的“寿苏会”,以“东坡988 喜乐你我他”为主题。
2月下旬召开的2025年四川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确定2025年为“文化旅游融合改革创新年”,其中,特别提到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机制体制,有效发挥文旅融合的拉动、渗透作用。
此时,在巴蜀的文化和旅游版图上,眉山这个千年古城正以破竹之势重塑文旅格局。2024年,眉山市预估接待游客3466.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17.45亿元,同比增长6.04%、16.18%。数据曲线上升的背后,这座以“三苏故里”闻名的城市以文化为锚点,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浪潮中,走出了一条既坚守文化根脉又拥抱时代潮流的创新路径。
破解活态传承难题
“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你的诗词里重新感受人生,你在后人的品读中一遍遍地重新鲜活起来”“因为你,我走遍了你生活过的每个地方,你教会了我乐观、豁达,教会了我明理达情”……这些来自游客留给苏东坡的一封封信札中的话语,说明东坡文化已深入人心,真正“活”了起来。
面对普遍存在的文化遗产活化难题,近年来眉山给出了独特的解题思路。其中,三苏祠的做法堪称“教科书式”范例:从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创建到三苏文化遗产保护提升项目建筑设计方案的获批,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古建筑群,不再是玻璃罩中的文化标本。如今,游客可以通过三苏文化大数据库的12.5万条数据,搭乘“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的快车,在智慧导览中,多处三苏文化遗址、遗迹被串联、被重构,文化遗产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时空穿梭机”。
这背后是当地体制创新的支撑。《眉山市三苏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的出台,在全国首创以地方立法形式守护三苏文化遗产;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市州考古工作站,开创“省地合作”新模式。坛罐山遗址的新发现与江口沉银7.6万件出水文物的惊艳亮相,眉山出土文物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类文明史,考古从象牙塔里的高冷学问成为公众可参与的文化盛宴。这种“保护—研究—转化”的闭环体系,让文化遗产成为持续增值的文化资本。
重构文旅产业逻辑
900多年前,苏东坡的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道出了个人对生命的炽热追逐。如今,他的故乡眉山正以一场穿越千年的奔跑续写这份快意——2月23日,2025全国半程马拉松锦标赛(第1站)暨第八届信利眉山仁寿半程马拉松·跑遍四川(眉山站)在仁寿县开赛,吸引了国内外2.5万名选手参与。比赛创下了中国境内男子半马、中国男子半马两项最好成绩,奖杯设计凸显出三苏祠、黑龙滩、东坡雕像、仁寿大佛、奎星阁等元素,彰显了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仁马”的鸣枪开跑,一如眉山文旅的突围,打破了对传统文旅场景的路径依赖。当瓦屋山通过全山徒步挑战赛实现经营性收入增长53%,当玉屏山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开辟低空旅游新赛道,自然景观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成为承载运动康养、生态体验的超级场景。这种“文旅+”的跨界思维,不仅体现在东坡宋城文旅公司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过程中,还体现在将宋韵美学融入夜间经济打造出“东坡醉月地”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让历史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方式。
更具创新性的是对文化IP的深度开发。从《诗忆东坡》全球巡演引发4亿次传播,到动画片《少年苏东坡传奇》在海内外频频获奖,眉山证明了传统文化IP的现代生命力。当泡菜博物馆与东坡泡菜非遗工坊形成集群效应,当“礼遇东坡”系列文创创下千万元产值,文化资源完成了从学术价值到市场价值的“惊艳一跃”。这种文化产业化思维,让眉山在2024年培育出文旅消费新场景7个、推出文创产品110余款,彻底跳出了“门票依赖”的窠臼。
打造国际传播新范式
今年元宵之夜,四川省眉山市歌舞剧院携男子群舞《麒麟》在央视舞台上划出了一道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交融的璀璨弧线,令外界惊讶于这支新生团队的爆发力。眉山市歌舞剧院总经理袁潇揭示了厚积薄发的两个破局点:一方面以《诗忆东坡》等作品构建文化IP矩阵,借苏东坡这张文化名片打通国际巡演通道;另一方面采用“国家级平台+省级赛事”双轮驱动,仅2024年便在央视亮相四次,还参与了博鳌论坛等高规格演出,赴马来西亚、泰国开展了文化交流演出。
这种“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的实践,是眉山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体现出的“小城市中的大智慧”——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登陆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纽约林肯中心,8场海外演出吸引了1.5万多名观众,不仅斩获美国舞蹈节大奖,更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东坡热”;微纪录片《中国有三苏》全球网络传播量超4000万次,眉州东坡助力2024年巴黎奥运会餐饮服务,东坡泡菜亮相纽约时报广场、巴黎东方中心大屏和其他海外社交媒体……
这种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在于找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连接点。“东坡泡菜”年综合产值超220亿元,四川泡菜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产品,文化传播从简单的符号输出上升到了价值共鸣。
更值得关注的是传播范式的创新。从“金牌导游说文旅”短视频的裂变传播,到“人生得遇苏东坡”系列微视频的现象级爆发,策划推出“和谐节日·中秋”中美线上文化交流展示活动,眉山用新媒体重构了文化传播链。在推特、脸书开设的海外账号,不是简单的信息搬运,而是通过“苏轼书法AI体验”“东坡美食云厨房”等交互设计,让全球网友成为文化共创者。这种“用户生成内容”的传播生态,使眉山以低成本实现了超10亿次的全网点击。
城乡融合的诗意探索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进程中,眉山还破解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困局。
永丰村“共享田园”的实践,将农耕文化转化为研学体验产品;丹棱幸福古村通过众筹文化院坝建设,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当“东坡大舞台”下沉到68个乡镇,“书香东坡”活动惠及6000余名农村儿童,文旅融合不只为城市带来发展红利,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这种主客共享理念同样重塑了城市空间。从三苏大道到清影路的命名艺术,从东坡步道文化绿道到苏祠街道微景观,文化基因已深入城市肌理。即将建成的江口沉银博物馆与城市艺术中心,是文化地标,更是可以串联起社区生活与旅游体验的文化枢纽。在这个意义上,眉山的探索超越了文旅产业范畴,正在构建“以文化人”的新型城市文明。
“当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意驱动,千年文脉就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枫表示,当前,文旅产业已迎来量质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窗口期,面对文旅领域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眉山会努力推进“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解决5A级景区缺位、专业剧场空白等短板,持续推进三苏文化东坡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播,在平台建设与人才引进上取得突破。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下,眉山已写就值得借鉴的“东坡答卷”——当文化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操作系统”,每个历史印记都能焕发出照亮未来的光芒。
(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巡演海报